早于 1983 年,一份由两位学者 Anderson 及 Parrish 所发表的科学文献提出“选择性的光热分解法”。这是对激光在皮肤科发展及应用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。在那篇文献内,作者深入探讨选择性光热分解法的概念。
其原理主要分为三方面:使用适合(a)波长的光线、(b)脉冲的持续时间及(c)注量,利用作选择性光热分解,能准确使目标被激光发出的热力破坏。
光热分解作用 (Photothermolysis):
‧ 光能转化成热作用于目标组织上,光线被目标吸收,并制造出热能;
‧ 热量作用于目标组织,引起物理性的损伤(转变);
‧ 其后目标被免疫系统细胞清除或新陈代谢吸收。
基于不同色素基对不同波长的光会有不同的吸收率,激光之单一波长特性,能达到选择性的效果。
当特定波长的激光穿透皮肤时,被目标组织(血红素、黑色素、胶原蛋白或水份)所吸收;而周边组织对特定波长的光谱的吸收会较少,所以可选择性地破坏特定目标组织(如色斑)而对周边组织的影响减少。
只要配合适合的脉冲持续时间,这些光热法产生出来的热力都只会局限于目标内。这全与热能在目标上散发的时间(Thermal relaxation time)有关。
最重要的是激光/强烈脉冲光的脉冲持续时间不可超过这目标的热能散发时间,否则热力会散发至周边的组织,导致组织被受损害及可能生痂。这热能散发时间会受目标的正确体积影响,目标越小,热能散发时间会越短,故此需要激光的脉冲持续时间亦较短。
本文节选自《激光及彩光原理》,由镭之源激光电源收集整理